乘坐飞机返回德国,李凌的莫斯科之旅堪称完美,只是他的这种完美,有很多地方不为人所知,有很多地方不为人理解。
在回到德国之后,没有去参加鲁道夫・赫斯准备的所谓盛大的欢迎晚宴,李凌在第一时间就去找到了古德里安,也许古德里安并不是在德国军方多么了不起的人物,但是李凌知道,此刻只有古德里安的意见才能决定德国装甲部队未来的发展方向。
李凌找到古德里安唯一的目的就是请求他务必在最短的时间内让科研人员把苏联的发动机技术吃透,并且进行改进!争取早日让德国拥有自己的可靠的柴油发动机。
也许现在德国因为石油上的压力,柴油发动机作为动力的坦克即便是能够造出来,也无法大规模服役,毕竟这是跟海军抢柴油,德国本身又不是产油国,只能依靠罗马尼亚的原油进口。
但这并不等于现在的德国就一定会被限制起来,因为此时的德国已经与苏联签订了条约,苏联每年会以较低的价格提供超过150万吨原油,这样的话,德国的陆军也可以动起来!
不过,李凌的想法是好的,但在古德里安眼中,问题却实在是太多了!
首先是体积问题,同功率下,柴油机的体积要远远大于汽油机,而且柴油机的黑烟以及巨大的轰鸣声,让部队在战争中很难做到隐蔽埋伏,对坦克车组造成的影响也很大。
所以,虽然古德里安接受并且决定认真考虑了李凌的建议,但他并不对柴油机抱有太大的幻想。
也许,只有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刻来临,当某种特定的装备诞生的那一刻,柴油机的好处才能够被古德里安所正视吧!
从古德里安处离开,李凌就必须得立刻赶回第三装甲师,因为现在距离战争开始的时间已经越来越近了!
李凌并不是一个好战分子,但是有哪一个男人会在上战场之前不兴奋的呢?李凌现在非常的兴奋,他将第一次踏上血与火的战场!
看着战友们一个个摩拳擦掌的样子,李凌知道,所有的人都跟他一样,都在期待着!
只是,每个人所期待的东西都不太一样,李凌只是单纯的想上战场,而眼前的这帮德国战士们,他们心中却只是为了一个有些极端的信仰,也许,只有士兵才是最单纯的,一个信仰,他们就愿意为之付出生命!
里宾特洛甫带回来的这一份《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让接下来将要发动的对波兰的战争去掉了一个最大的担忧,而与此同时,一个更加大胆的想法也在鲁道夫・赫斯的脑海中生成!
1939年8月36日深夜,德国统帅部突然对处于德法边境上的部队下达指令,要求抽调绝大部分部队趁夜色跨越整个德国,前往与波兰交界的附近地域集结,而且行动务必要做到保密,只能够在夜间行军,白天部队也要隐藏身形,绝对不能让民众看到!
鲁道夫・赫斯心中一直有一个想法,他想要一举拿下波兰,让他在国内的威望彻底压过所有人,他甚至愿意为此付出任何代价!但他始终不敢抽调位于法国边境的主力部队,他在担心,他担心法国人会打进来,但他心中的欲|望却又不停的告诉他‘不要怕,把部队全部拉过来,去打波兰’!
就在他不知道应该作何选择的时刻,海德里希出现了!
在前往莫斯科之前,李凌就曾经又一次跟海德里希谈过关于德国的兵力部署特别是英法两国的战争决心的问题,李凌再三保证,这才让海德里希最终下决心去当一次说客,让德国军队全线调动!
海德里希的出现给了赫斯下定决心的理由,他跟海德里希的关系曾经非常好,虽然现在李凌出现了,让两个人之间的关系稍稍有一些说不出的怪异,但海德里希的言论依旧能够影响到赫斯的决定,赫斯这才在战争开始前五天,突然下达命令,要求主力部队全部向德波边境集结!
这边是德国军方的战争准备,另一边,海德里希的盖世太保们也开始行动了起来。
同样是在8月26日这一天,有数以百计的盖世太保们潜入到但泽市,旋即,但泽开始爆发大规模的游行活动,所有的游行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让日耳曼人回到德国的怀抱。
但泽这个国际共管的自由市在游行大规模爆发的那一刻开始,当即陷入了一场难以想象的混乱当中。
紧接着的第二天,8月27日,德国海军的训练舰“赫尔斯泰因号”前无畏级战列舰以“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阵亡将士”的名义突然访问但泽,并锚泊于但泽港内。
由于但泽是自由市,在处理突发事件的时候效率非常底下,而爆发在但泽的大规模游行早就已经让但泽市政府焦头烂额了,哪里还有人会去管这个突然造访的德国训练舰到底有什么目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一艘满载弹药的原德国海军旗舰才有机会一直停留在但泽港内,并最终成为历史的书写者。
1939年8月29日,德国政府再次发布公开声明,声明要求波兰政府务必在一天之内抵达柏林,与其对未来德波两国的国家关系做出正式会谈,德国要保护生活在波兰的德国少数民族,并且要求德国重新拥有对但泽的控制权!
战争已经迫在眉睫,以绥靖政策著称的英国首相张伯伦对于德国政府的声明感觉到的是一种欣慰和庆幸,因为德国人现在竟然主动提出来要求谈判,也就是说,德国人也许并不希望发动战争,他还是有机会继续让欧洲处于和平之中。
但张伯伦却根本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德国的这份公开声明,要求波兰代表团必须在一天之内抵达德国柏林!而与此同时,德国人又在不停的给波兰代表团制造各种麻烦,来拖延时间!
实际上,这几乎就是德国人的最后通牒!
事实并没有如张伯伦想的那样还能看到和平,反而是战争已经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