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添加书签(永久书签)
听书 - 象棋
00:00 / 00:00

+

-

语速: 慢速 默认 快速
- 9 +
自动播放×

成熟大叔

温柔淑女

甜美少女

清亮青叔

呆萌萝莉

靓丽御姐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象棋》第770章 象棋故事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章

第七百四十七章象棋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后,喜欢上了下棋,只要有时间他就会拉上大将军徐达来下棋,两人边下棋边商讨一些国家大事,两不耽误。可让朱元璋郁闷的是,每次下棋徐达总是输多赢少,慢慢的他开始怀疑徐达是碍于君臣之别,故意输给自己的。

有一天,朱元璋又将徐达叫进宫中下棋,在开始之前,他对徐达说:“你要拿出真正的实力跟我下棋,要是被我看出你故意让着我,那就是欺君之罪。”徐达非常了解朱元璋,知道这次下棋不论输赢,都会得罪了皇上。

棋局开始之后,徐达小心翼翼只希望能够下个和棋,这样也好交代。这盘棋一直从早晨下到快中午,朱元璋已经开始变得不耐烦,徐达见状立刻故意让了两个子,结果朱元璋占了上风。

徐达只能弃子认输,朱元璋有些不明白问道:“这盘棋还没有下完,干嘛又认输?”徐达赶紧跪下,让朱元璋看一下棋盘。原来徐达在下棋的过程中,已经将棋子摆成“万岁”二字,朱元璋见了非常高兴,也就没有发火,徐达通过这样的小聪明逃过了一劫。

朱元璋虽然自己非常喜欢下棋,但他建立大明朝之后,却明令禁止百姓下棋,朱元璋认为下棋与游手好闲一样,会让百姓荒废田地,不认真干活。根据《客座赘语》记载:洪武年间,为了更好的治理国家,让天下官员、百姓都安于本职,朱元璋下旨“在京但有军官军人学唱者割了舌头;下棋、打双陆的断手。”(打双陆是一种游戏)

朱元璋为了禁棋,还特意在南京修建了一座高楼,名叫“逍遥楼”,只要抓住那些偷偷下棋、养鸟等不务正业之人,就会被送到逍遥楼上关起来,名义上是要这些人在楼上逍遥,其实就在楼上受尽各种酷刑,然后活活饿死。

《金陵琐事》:“明太祖造逍遥楼,见人博弈者、养禽鸟者,游手游脚者,拘于楼上,使之'逍遥',尽皆饿死。”

在这种残酷的法令下,不知有多少棋类爱好者被关在逍遥楼上饿死,当时整个南京城都知道,只要被关进了逍遥楼中,绝对不可能活着出来。虽然朱元璋禁止下棋,可这一流传千年的文化怎么可能真的被禁止,就连朱元璋的儿子朱权、孙子朱高炽也非常喜欢下棋,他儿子朱权甚至还自己编写出棋谱。

十九世纪末,由于洋务运动的影响,石印业、铅印业已经出现,报刊也在各地纷纷创办,有了记录和传播名棋手的物质条件,少数名棋手的事迹被记录下来,镇江的巴吉人即其中之一,这也可说是他们的幸运吧。

(一)从巴吉人到“巴不斗”

巴吉人,满族人,其祖上原居东北,因任职来到江南。巴吉人的父亲在江南转运司任漕运之职,世居镇江弥陀巷,为此,巴吉人应是镇江人。巴约于清同治元年(1863年)出生。为什取名吉人,这里还有个故事。《象棋报》122期载:同治初年,巴家夫人已有近足月的身孕。一天,弥陀寺突发大火,从藏经楼延烧到方丈室,又从大雄宝殿烧到观音阁。当时生产力低下,消防还没用上“帮浦”等水龙,救火灭灾主要靠水桶、扒竿等简单工具,遇上大火,只有采取拆房阻断火势之法。由于大火已延烧三天,尚未扑灭,眼看要烧到巴府,全家一片惊恐,巴夫人心头一急,突然提前分娩。不料在呱呱坠地之际,大火竟奇迹般被扑灭了。为此,人们都认为这小孩是吉祥的象征。据《镇江棋话》载:经道台大人斟酌,取“吉人天相”之义,赐名吉人。

巴吉人在棋界有“巴不斗”的诨名。关于这诨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巴用炮厉害,和他斗顺手炮或列手炮,十有九输,故名“不斗”,他的真名反而很少用了。另一说是:巴吉人自幼爱好弈棋,且钻劲特大,加上巴父给他找来一些宝贵的棋书,供他参阅,为此进步神速,15岁时就打遍镇江无敌手。又由于家庭条件较好,其父常在工作之便带他去各地练兵,每到一地,就找当地的名手对弈,且出的彩金颇大,在苏州时他曾打败名手许振藻、华洪泉,在南京曾击败邹鸭子等名手,在杭州曾打败当地名手关胡子、吴之龙等,而名声大噪。更由于巴吉人每外出访问一次,回镇江后,棋艺就硬朗一些,并常传递外地的棋讯,所以,巴在镇江棋界威信很高。有一次外出前,曾和当地的一个好手让先约赛,但巴回来后,这个好手不愿赛了,原因是怕巴又长了棋艺,既输彩金更输名声。又有一次,有个好手和之约弈,但到赛时,却又托病不来,后来透出心里话:巴的棋难斗,而弈饶先棋又脸上无光。久而久之,棋人们就呼之为“不斗”,合称“巴不斗”。

(二)终于来了斗棋者

大约30岁起,“巴不斗”在镇江的最大棋茶馆――瑞源茶楼和同源茶楼两处,只弈饶子饶先棋,而且主要是让双马。他弈让双马的棋,一炮中主,一炮巡河,路数奇多,厉害异常。有一次,巴吉人在瑞源茶楼摆棋,来了个陌生人,慕名和巴吉人斗棋,巴让双马,用足了巡河炮之法,杀得陌生人片甲不留,事后人们才知道这是位“致仕”(退休)的将军。于是有人编了“沿河十八打,将军拉下马”的顺口溜,称颂巴吉人双炮的厉害。

由于“巴不斗”是满族人,在行棋上也具有满族人性格――以刚为主。他善于用炮,在对子棋方面,开创了当头炮、过宫炮、龟背炮等多种对局阵式。其中的龟背炮,一般认为子力集中子一侧,有行动不便之弊,然而,巴却运用得十分精巧,常能以干常人少见的新阵式而取得优势。

“巴不斗”的名声传得神乎其神,也惊动了外地的一些名棋手。其时扬州棋坛有一位著名棋手杨健雄,在江南一带知名度颇高,且是《石杨遗局》的编者之一,他认为巴的棋艺只不过和自己差不多罢了,决不是不能斗。好在扬州离镇江不远,就乘船过江,到瑞源茶楼向巴挑战,不料在一天之中,被巴连下六城,只得服输而退。于是,“巴不斗”之名更加传扬了。

在扬州,当时另有一名棋手叫索万年,他听到杨健雄被击败后心有所动。同时,镇江方面的棋友也一再催促巴、索交手。据载:“索万年,扬州人,著名棋手,棋艺之高,如鹤立鸡群,对诸多好手大都让先,有‘索无敌’之称。”两人均不敢轻易交锋,但经好事者多次撮合,往来穿梭数日,决定在镇江较艺。

棋赛设在沿江的瑞源茶楼,比赛遮天,茶楼席无虚座,但给索和巴另划出一个清静的角落。“棋赛接连三日,未分胜负。有时午饭不吃,以粽子果腹;有时将烟丝当做白糖,被粽子蘸了来后,照食如仪;有时又将白糖当做烟丝来卷,,在猛吸几口后才发觉失误,不禁哑然失笑”。可见他们专心于棋战了。

(三)关于《反梅花谱》

巴吉人的棋艺还反映在著述上。据镇江已故棋人周秋水说,巴著有《象棋梅花心法谱》(手抄本)。其中大部分以《反梅花谱》被人传诵,但另有五局关于龟背炮的未录人。为什么未录人?据传,这和李忠良有关。

中年以后,巴家道中落,他别无技艺,只好以棋为生,经济很窘迫,常得到好友李忠良的帮助。但这样下去总不是办法,为此他决定到上海摆棋为生。离镇江前,他将《象棋梅花心法谱》赠给李志良。李在得谱后手抄了他认为有用的十二局(31变),对龟背炮五局舍弃不用,并将名称改为《反梅花谱》。

由于“巴不斗”棋艺高超,有人曾作诗歌之:

双炮齐飞结阵雄,当头转角势如虹。

沿河十八连环响,便似惊雷起怒风。

但是,随着岁月的变迁,到了1912年,清皇朝终于被革命力量所推翻,其时,巴不斗还在上海“斗棋”。因为他是“满鞑子”,一度受到歧视。据《镇江棋话》载:“中年后,巴吉人即浪迹江湖,以棋为生。50多岁时,犹在上海闯荡。一次,被一群流氓欺侮,气愤之下,投入苏州河自尽。”这是一代棋手的悲剧。

该谱第一局就强调当头炮能胜屏风马,和《梅花谱》相反。从第二局开始,主张用其它布阵法来制约当头炮的攻势,提出一系列后手布局的课题。

特级大师柳大华基本功扎实,他盲棋一对多的神奇表演曾让下国际象棋的老外惊呼其为“东方电脑”。记者昨天追问柳大华如何练就一身硬功夫时,53岁的柳大华讲起了自己小时候背诵《梅花谱》的故事。

柳大华小时候跟大哥柳大中学棋,“我大哥当时的棋力大概在武汉市能排进前八名的样子,”柳大华说,“我如果水平再想提高的话,就只能自己看棋谱了。”

柳大华回忆说自己看了很多棋谱,记忆最深刻的是一本名叫《梅花谱》的清代古谱。说起这本棋谱,柳大华眼神变亮了许多:“小孩子下棋都喜欢攻杀,而《梅花谱》里的三大内容全是讲攻杀的。我那时也就十来岁吧,觉得这里面的棋谱好精彩啊!于是自己就一遍遍地看,反反复复地背,到最后已经可以倒背如流。”

柳大华说《梅花谱》是这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棋谱,一直到自己后来参加全国比赛,还时常不自觉地用《梅花谱》里的招法。“不过后来研究多了才知道,《梅花谱》里其实有很多华而不实的地方,”柳大华说,“比如作者为了表现屏风马如何破当头炮,就会让走当头炮的一方故意出现破绽,而走屏风马的一方则抓住机会,用精妙的攻杀击溃对手。这是吸引读者的好办法,但有失严谨,当代棋手是不会这样下的。”

“你那本《梅花谱》现在还在吗?”记者问。

“没有了。”柳大华说,“当年我们家住老平房,地面都是土质的,很潮湿。那本书不知什么时候掉到了床底下,等发现时已经腐烂了。”

棋谱没了,但见谱就背的好习惯却养成了。一本《梅花谱》最终成就了一位引领时代的象棋大师。

巴吉人编著《象棋梅花心法谱》后,只有手抄本,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才有象棋杂志开始刊登内容,之后整理、出版成书。

至于为何流传时改用《反梅花谱》这个名称,一说是巴吉人中年以后家道中落,决定到上海摆棋为生。离开镇江前,他将该谱赠送给好友兼弟子李志良。李在得谱后手抄了他认为有用的部份,舍弃了五局龟背炮,并改名为《反梅花谱》。

巴吉人擅用炮,认为当头炮威力甚大,因此另辟蹊径,著成《象棋梅花心法谱》。现在见到的有7局18变和8局17变两种版本。

该谱第一局就强调当头炮能胜屏风马,和《梅花谱》相反。从第二局开始,主张用其它布阵法来制约当头炮的攻势,提出一系列后手布局的课题。

《梅花谱》,中国象棋古谱,棋谱成书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著者王再越。为中国象棋史上影响最大的两大全局名谱之一,与《橘中秘》并列称为“橘梅”。

《梅花谱》,是一部划时代的象棋瑰宝。全书共六卷,分前、后两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分门别类,对屏风马破当头炮(八局)、当头炮破过宫炮(五局)、当头炮破转角马(三局)、顺炮直车破横车(五局)、顺炮横车破直车(五局)、列手炮(五炮)等六种全局作了专题研究,其中尤以上篇卷上所载屏风马破当头炮八局为全书精髓,着法细致、深刻、精巧,如行云流水,华美奔放。在源自《橘中秘》的“起炮在中宫,比诸局较雄”的当头炮时代,它提出了柔能克刚,屏风马必破当头炮的新论点,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虽然观点有片面主观之嫌,但其创立的屏风马对当头炮布局体系,确实开创了马炮争雄的新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许多精彩着法,争奇斗巧之处,极变幻之能事,为后学典范。而今中炮对屏风马仍旧是最主流的象棋布局。

上一章 设置 下一章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